时间:2016-08-18 来源:中民福安 关键词:个人剂量报警仪,多功能射线监测仪,在线辐射监测系统 浏览量:3708
随着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日趋紧张,核电以其消耗低、供应能力强和环境影响小等突出优势,成为能源中的新宠。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2800亿千瓦时”。规划中还写道,发展核电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以及促进科技进步。这就意味着国家将新开工建设一批核电机组,标志着中国核电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规划让许多人不免担忧,核电的发展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的核辐射?会不会对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带来影响呢?
实际上,这些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我国对于核电严格把关,因为核电站而引发风险的几率非常低。新华网曾以秦山核电站为例向读者介绍了我国核电安全的四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耐高温、耐腐蚀的二氧化铀陶瓷型核燃料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滞留在芯块内。第二道屏障用锆合金制成核燃料元件包壳管,将第一道屏障装进管内,它可以把核燃料及其裂变产物封闭起来,保证长期使用中不使放射性裂变物质逸出。第三道屏障是将第二道屏障封闭在175毫米钢板制成的反应堆抗压力容器中,再次避免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第四道屏障是高72.5米、外径38米、厚1米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圆柱形安全壳厂房,里面还内衬一层6毫米的钢板,这种厂房不但可以抵御龙卷风、地震以及喷气式飞机的撞击,还能承受在严重核事故下内部反应堆产生的巨大压力。新华网介绍称,四道屏障同时失效的几率是极低的,只要不是同时失效,反应堆中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都不可能泄露到周围的环境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做客人民网时也表示,我国核电是非常安全的,福岛核事故中的放射性物质泄露是因为它们的反应堆没有安全壳,在事故发生后不能把放射性物质包住。除此之外,我国的第三代、第四代核电,如“华龙一号”还采用了先进的非能动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有电时能动,没电以后也能够动,这一技术再次将反应堆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再一次就国内核电站的安全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砚国。郑砚国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2015年组织开展的内陆核电建设可行性咨询研究表明: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标准始终与世界最高安全标准接轨,安全水平满足当前国际最高要求,即使在严重事故状态下,也不会对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权威专家的解释总算可以让国民松了一口气,可是,核电站的安全性能是有保障了,但住在核电站周围会不会受到核辐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核安全法规有明确规定,要求核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毫希。而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我国的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法规中的这个限值。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数据还表明,核电站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一些健康隐患,例如吸烟和空气污染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核电技术的安全性非常之高,核电站周边的居民也可以放心居住。今年4月4日发行的《人民日报》中举例,1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火电厂需要的燃料每天都要一列40节车厢的火车运送,而核电厂所需要的燃料一年只需要一辆重卡即可,两者相差10万倍。因此,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发展核电是必然选择。